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, 我覺得這一種好的婚禮風俗或習慣,值得在全國宣傳和推廣。
我覺得廣東婚禮份子錢平均只有100元與他的全國經濟大省的身份“不相稱”,但其實這是一種好的歷史文化傳承。廣東人重實際,還重那些虛的,在婚禮也是重現實而不圖虛名,不追求活要面子死受罪的那種盲目超前的婚禮消費。
所以,廣東的結婚低禮金,重在體現大幫小助的一種作用,受禮金也只是一種形式了,根本不指望通過結婚請客收禮達到斂錢的目的,只要大家來湊熱鬧就行了;甚至有些地方一分錢的禮金都不收,還要給前來祝賀的人發放紅包。
而且,廣東婚禮受的禮金很低,不像有些地區向男主索要高高的彩禮,他們只希望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的好好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好、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就行了,所以如果婚禮收禮太多,將來償還人情的時候,會把小夫妻搞得精疲力竭,這實在得不償失。
正常,廣東人圖的是吉利,而不是靠紅包賺錢,更不會因為紅包掙面子之類的。
在東莞的時候,記得過完年后的第一天上班,房東熱情的請我吃飯,然后還給了我一個紅包。當時吃完飯急匆匆趕回家,以為能有幾百的紅包(按照老家習俗),打開一看竟然只有一張10塊的。
后來我才了解到,廣東人的習俗就是如此。比如結婚、喬遷之類的,大多紅包是十塊、二十塊。用廣東人的說法就是,我請你來是吃飯的,并不是付錢的。從這方面也暴露了廣東人有錢和豪爽的一面。
仔細想想,很多地方把給紅包當成了一種炫耀和面子工程,給的多就顯得有面子,有點類似于結婚的禮金。好多由于紅包鬧得不可開交,嫌棄某某某給少了,從此有了膈應。其實紅包就是拿來拿去的,今天你收了他人的,明天又得還給他,有時候甚至還得添點,何必呢。
還不如想廣東人,拿點表表意思就好了,還不會因此有矛盾。
我是廣東人,過年時,結婚的未婚的人發紅包,成家的男女,也要給長輩紅包,紅包大小關系,是一種紅紅火火的好兆頭。
正宗廣東人不是說紅包、而且是說利是、意思是大吉大利、萬事勝意等好的意思。大家不要把廣東的利是說成是紅包。
一般說來,越是困難的地區,女方越要彩禮,越是偏北地區,女方越要彩禮,越是男多女少的地區,女方越要彩禮。
因為,物質是第一性的,沒房沒車沒生活基礎設施,日子就沒法過。我國北方地區因為天氣冷,生活成本就更高一些。男多女少地區,要想訂媳婦,當然要拼富比富,彩禮自然給的多。
而廣東是我國的最發達省份,人民大眾生活水平普遍達到小康,且屬于亞熱帶,生活成本較低,男女人數也比較平衡,當然彩禮就不是戀愛結婚的首要考慮問題。
因為廣東人有錢!有錢可以任性的!
說起廣東的彩禮錢,這是我覺得廣東最值得稱道的好習俗!在廣東,極少有女孩子或父母要彩禮錢,一般都是隨男方家給,一般在5000元到2萬之間,當然,這是指普通家庭。
如果男方家里經濟條件特別好的,就是稱得上富人的群體,也基本是99998,或者99988,大概就是這個數字左右。廣東人講究意頭,錢數比較喜歡有8、6、9之類的,所以,一般不會直接給10萬。根據普遍控制在10萬以內。
因為自己有女兒,所以,不但在生活中經常了解一下當地的習俗,即便是在參加婚禮時,也很關注廣東的彩禮和陪嫁問題。廣東不但彩禮少,基本屬于象征性,也不講究陪嫁。一般情況下,女方只買些床上用品,或者一點首飾。我認識的幾個富有家庭的女兒出嫁,竟然只給了兩個金手鐲,或者金手鏈之類。如果外地的女孩子一張口要十萬二十萬彩禮,男方家會覺得很沒面子,難道我要買兒媳嗎?
所以,我覺得在廣東生女兒沒有陪嫁的壓力,但廣東很多人比較重男輕女,很多人會把更多的財產留給兒子,當然,獨生女兒除外。我經常會問那些女兒們,她們似乎也很無奈,覺得周邊都這樣,自己也沒辦法,但孝敬老人還是一樣的。
總之,廣東人在婚喪嫁娶的禮儀上,都有良好的風俗習慣,受環境影響,我在女兒的婚事上,既沒要彩禮,也沒給什么陪嫁,入鄉隨俗么:))
還能怎么給?有錢就多給,沒錢就少給!作為父母,女兒嫁到男方家是希望她幸福的!禮金只是要個好意頭,如果要男方傾家蕩產甚至債臺高筑去籌這個彩禮娶自己女兒過門,這樣嫁過去也不會有多幸福!
原先結婚男女的客人自己請,結婚前兩天男方親戚男方花
呵呵,我認為要做以下四件事: 1)向主婚人發出邀請
是從吊樓下的巷道里攀柱而上,便可以進入姑娘居住的吊
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, 我覺得這一種好的婚禮風俗或習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