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俗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,世居26個民族,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、彝、回、白、苗、哈尼、壯、傣、僳僳等民族。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,各民族既相互影響,融會貫通,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,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、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。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,能歌善舞,民風淳樸,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、風味獨特的飲食、絢麗多彩的服飾,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筑、妙趣橫生的婚嫁,都能使人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。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,彝族的“火把節”,白族的“三月街”、“繞三靈”,傣族的“潑水節”,苗族的“踩花山”,僳僳族的“刀桿節”等久負盛名,節日活動豐富多彩。每逢節日,各民族群眾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繡染制的民族盛裝,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,舉行摔跤、斗牛、對歌等活動。按照歲時節令,農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子盛會、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、九九重陽的螺峰登高、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。昆明地方文藝種類繁多,滇劇、花燈戲、民歌小調以及少數民族劇種、民間敘事長詩、民間傳說等,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和傳頌,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。
我知道彝族的一些忌諱:頭頂上的一撮頭發叫天菩薩,神圣不可侵犯,一輩子洗三次澡(出生后一次,結婚時一次,安葬前一...可再苦再累也不會像彝族人那樣一生洗幾次澡吧,要不你家老虎不趕你下床才怪呢,嘻,說笑
是原始社會的一種婚俗。即由男子通過掠奪其他氏族部落婦女的方式來締結婚姻。亦名“掠奪婚”。產生于母系氏族(見母系氏族制)向父系氏族(見父系氏族制)過渡或妻方居住向夫方居住過渡的時期。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室韋、等族有搶婚習俗。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,有些民族還不同程度地保留這種遺俗。云南景頗族曾盛行過稱為“迷確”、“迷魯”的拉親和搶親;在云南德宏傣族、阿昌族及貴州荔波水族中,搶婚曾是婚姻形式的一種; 部分傈僳族、彝族、 白族、布依族、苗族、黎族、高山族均曾保留過搶婚習俗。在國外,古代希伯來人、阿拉伯人、希臘人、條頓人都曾行此婚俗。印度古代的摩奴法典曾規定掠奪為八種正當的結婚方式之一。在近現代,世界上有些地區也行這種婚俗。如印度奧里薩邦的坎德人、霍人、布伊亞人,印度尼西亞龍目島的薩薩克人,老撾北部的芒人,蘇聯西伯利亞的楚克奇人、薩莫耶德人、沃加克人、奧斯加克人,西亞的閃米特人,澳大利亞的阿蘭達人、塔斯馬尼亞人,美拉尼西亞新赫布里底群島的彭特科斯特島居民,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羅羅人,南美洲智利的阿勞坎人,巴西的印第安人諸部落,火地島的雅甘人和奧納人,加利福尼亞的盧伊塞諾人,英國的蓋爾人、皮克特人、威爾士人,俄羅斯南部的哥薩克人、烏克蘭人,以及歐洲和非洲某些地區的居民,都曾有或仍保留搶婚遺俗。
在國內外有的地區現存的搶婚,事先已得到女方默契,由男方邀約伙伴“佯搶親”,事后議定聘金舉行婚禮;也有以象征性的搶婚作為婚禮儀式的,這也是搶婚習俗的殘余。關于搶婚的起源,有的人認為是由于部落間戰爭的結果;有的人認為是由于男子的獨占妻子的要求,或男方無力償付聘金等原因引起的。
我的家鄉在青田,我愛家鄉的一草一木,家鄉的山水真是讓
對了,你的新娘妝容可以根據你當天的禮服來定。
1、送期書,就是兩個人合的八字,還有選的結婚日子寫在
婚嫁習俗: 會同縣的堡子金龍一帶,屬苗族侗族漢